20.2.07

作家人語Interview﹕轉折之時 新聞以外

【明報專訊】鄺國惠現職為無新聞的專題記者。在專業上,從初入行任《明報》3年政治新聞記者起,他報道撰寫專題特寫已有18年,而且屢獲獎項,近作《告御狀》,採訪北京 上訪村內苦無申訴冤屈的百姓,再奪了香港人權新聞報道大獎。
新聞挑選歷史的關鍵時刻,如刀刃般切入社會核心,提煉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,每一句句子每一段音影都硬梆梆的擲地有聲。
但,「社會是多於此的,百姓的生活不只是每天的頭條」:如同他將社會比喻作一杯檸檬可樂,新聞事件如同浮在表面的那片檸檬,而影響生活素質的,卻也包括沒有見報的、曖昧的、隱晦的、拿不上手抓不緊的情緒,像那杯或氣泡或盈或缺的可樂。
他的《消失了樹》,便以魔幻的筆觸,在古琴飛升、玻璃變鑽石的意像裏,講述一個殖民地島嶼交予至自行啄破外殼、孵化誕生的政權。一個以象徵寫作的故事。
寫作位置
從堅似金鋼般實在的新聞,到如水如霧的意像小說,鄺國惠的寫作,有的是從批判的位置中解放的感覺,但是他坦言,當中也有過掙扎和思考。
「小說中會不會有不可講的東西?」
但當他的第一稿完成後,他停下來修改,其間,他讀了米蘭.昆德拉的《被背叛的遺囑》,當中對於小說藝術的見解,卻影響和解救了他。
「昆德拉說,小說並非要審判和作是非判斷的地方,並不是為了要罵誰而寫。」這啟發了他回想,自己並非要發表政治主張或宣言,而是為了促使人與人之間的理解、諒解,「要說的,只是人的處境」,在那歷史轉折的時刻。
被英國殖民百餘年後回歸中國,香港的命運,其實一早已成定局,無人可以力挽。但鄺國惠的記者身分,特立而超然於政團組織的崗位,讓他得以廣泛地訪問、傾聽社會上沉默的心聲,豐富生命之餘,也更能探知社會情緒的激越與冷淡。

整篇報道,請看︰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070217/12/220i9.html

1 comment:

Anonymous said...

小說只看了三份之一,我早已想這不是一本隨便看看的書。我一邊看,一邊回想自己當年在做些甚麼呢?自己是否有想過類似的東西呢?記得都曾經同朋友在一起,像小說中所講,在酒吧,都記不起是甚麼地方了,曾經說過九七。這些事情都仿似昨日,但數數手指,原來都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。
女主角鄒越較特別。開始的時候,她比較像我心目中的大陸女人,但後來又不覺得似,做了一些我預料不到的事情。很想看到小說後面她會怎麼樣,但我看得很慢。